观念的障碍,又打破了多少部门利益的禁锢?中央写就的简政放权“上篇”可圈可点,也为地方的“下篇”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样本。
也应看到,目前中央层面仍有上千项审批项目,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多达上万项。改革之难,不只在于问题多,更有对权力的依恋、关系的纠葛、利益的窠臼。有人说,以前的审批项目改革,是把与部门意见一致的“连肉带汤”端了出来,随着改革攻坚战打响,剩下的基本都是“硬骨头”。“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”,简政放权越是深入推进,问题与矛盾就越发凸显。
比如, 一些领域出现了行政审批不减反增、明减暗增、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等乱象;一些部门难以走出“一放就乱、一管就死”的怪圈;一些行业虽然放宽了准入限制,但民间资本依然面对“玻璃门”、“弹簧门”、“旋转门”无奈兴叹。在一些地方,群众“办事难”的顽疾依然严重,跑几千里办不下一个护照、盖几十个公章办不来一个证的“恼火事”时有发生。
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。这类执行梗阻、歪嘴和尚念经的现象警示我们,如果上动下不动、头转身不转,改革就有可能虚晃一枪。在中央转变职能的“上篇”加快书写的背景下,地方政府的“下篇”尤须重点做好“接、放、管”的文章。有担当、不截留地“接”,有规矩、不藏私地“放”,有章法、不卸责地“管”,既讲“地方话”,更讲“北京话”,才能将中央的部署、人民的期待、地方的发展等融会贯通,让行政体制改革这篇文章出新出彩。
一位广州市政协委员曾算